梁众城:在木作纹理间重拾传统家具的文化脉络

2023-10-10 17:10:30  来源:互联网
 

  “明式家具的‘简’,并非简单,而是宋明理学的‘格物’精神在器物上的凝练。”近日,国际文化艺术联盟副理事长、玄律家居特聘设计顾问、著名工艺美术师梁众城先生在工作室接受专访时,手指抚过一把复刻的明式圈椅,语气中满是对传统家具文化内核的敬畏。从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引领行业觉醒,到如今传统家具市场的材料崇拜与创新困局,梁众城深耕行业数十载,始终以“溯源、传承、新生”为信条,试图从传统文化与工艺哲学中,为当代传统家具寻找出一条破局之路。

  在梁众城看来,传统家具的风格演变从来不是孤立的审美现象,而是时代精神的物化呈现。“明式家具的简雅,源于明中期文人阶层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将书法绘画的线条美学融入家具设计,造就了‘以线造型’的空灵气质。”如经典的明式圈椅,其“外圆内方”的造型暗合儒家“中和之道”,扶手的流畅曲线与背板的“S”形弧度,既符合人体工学原理,又隐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这种将“形”与“意”高度统一的设计,即便在今天看来仍具现代感。

  明式圈椅

  相比之下,清式家具的华丽转型则与社会结构变迁密不可分。“康乾时期的繁纹重彩,本质是君权强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梁众城分析,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隐退,皇家审美与满汉、中西文化碰撞催生了新的风格,紫檀木等厚重材质搭配西番莲纹等西洋纹饰,螺钿镶嵌与珐琅工艺的运用,使家具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然而,这些风格上的转变却并非一味地堆砌奢华,不同地域的工匠总能通过独具特色的精湛技艺彰显自身的审美与智慧。比如京作家具中严谨的比例规制,广作家具通过大块料拼接与宝石镶嵌展现出的海纳百川的气度,这些流派差异在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审美的深刻影响。

  谈及传统家具的流派特色,梁众城又以广作、苏作、京作家具为例,解读了地域文化对传统家具工艺基因的影响与塑造。“广作家具的‘兼容并蓄’,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作工艺不仅创造了螺钿镶嵌、象牙雕刻,还将西洋花饰融入装饰,打破了传统纹饰的对称法则。梁众城展示了一件复刻的广式酸枝木梳妆台,其抽屉面板的“西洋卷草纹”与传统“海水江崖”纹并存,展现了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包容特质。但他也指出,部分广作家具过度堆砌装饰,反而削弱了木材本身的质感,“这是当代设计需要警惕的‘炫技’倾向”。

  广式酸枝木梳妆台

  而苏作家具则体现了江南文人的“精致内敛”。“苏作家具善用‘攒边打槽’工艺,以极小的木料损耗实现结构稳定,这与江南地区‘寸木寸金’的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梁众城举例,明代苏作“扇面形南官帽椅”的扶手末端微微上翘,既增强了视觉灵动性,又避免了使用大料;椅背板的素面处理,不是无物,而是让木材的天然纹理成为“无声的诗”,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以巧补拙’的智慧恰是苏作‘惜料如金’的最好诠释”。

  至于京作,其“皇家气度”则源于宫廷造办处的严格规范。“从木料甄选到纹饰寓意,京作家具无不体现‘皇权至上’的理念。”他提到,紫檀木的庄重、云龙纹的威严,乃至家具尺寸的“九五之尊”比例,均服务于皇家礼仪需求,“但即便是宫廷器物,京作仍保留了‘一木一器’的匠心,如太和殿宝座的‘三弯腿’弧度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至今值得敬畏”。梁众城认为,京作家具的严谨与庄重,为当代新中式家具在公共空间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必须剥离其封建等级色彩,转化为对‘秩序感’与‘仪式感’的现代诠释”。

  太和殿宝座

  梁众城对传统家具的敬畏与深入研究,在当下行业快速扩张的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对于传统家具近四十年的发展,梁众城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消耗了古人千百年未曾用尽的珍贵硬木资源,有些种类甚至在十几年间就濒临灭绝。”他直言,市场对珍稀材料的盲目追捧,使得大量从业者在尚未真正理解“工匠精神”为何物时,便已将这些自然馈赠的瑰宝制成粗制滥造的“准工业化”产品。“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陷入了‘唯价’‘唯材’的怪圈,囫囵吞枣般地消耗着这份文化遗产,却从未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

  面对这样的困局,梁众城深感痛心之余,更陷入了对传统家具产业本质的深层思考。“一个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传统文化产业,必然有着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在他看来,这份逻辑的核心,正是深蕴其中的工匠精神与文化脉络。“反观当下的传统家具行业,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者寥寥无几,学术成果与理论研究更是无从谈起。”他对比书画、陶瓷等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认为那些领域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学术研究支撑和成熟的产业链条,更有国家专业机构与院校在背后推动理论探索。“传统家具得到关注虽然才寥寥几十年,但我们必须对其发展心怀敬畏,及时补上这堂缺失的文化课。”

  对于传统家具未来的发展,梁众城认为唯有回归文化本源,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传统家具的形成与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特定的人文审美与环境支撑,更离不开一朝一代的文化积淀。”他强调,当代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的表面模仿,而应该深入到“理”的层面,理解明式家具背后的文人精神,把握清式家具风格转变的历史逻辑。“我们要在前人肩膀上继续前行,而不是在粗放的仿制改造中打转。”为此,他呼吁加强传统家具的学术研究,鼓励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机构,系统梳理传统家具的文化脉络;同时,行业协会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从业者从“匠人”向“文化传承者”转变,在设计中融入当代生活需求与审美取向。“明式家具在数百年前就能创造出如此简雅而现代的风格,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需求。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为传统家具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梁众城坚信,只要坚守文化内核,秉持工匠精神,传统家具这门千年技艺必将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记者/孟哲)

(编辑:朵朵)
免责声明:人民家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